點擊排行
推薦圖文
在體驗中生成,在交流中成長
----記我校與廣東實驗中學同課異構
?
在2020?年10?月23?日,一個陽光和煦的下午,廣州市第二中學和廣東實驗中學開展了同課異構教學交流活動,我校物理科謝佳青老師與廣東實驗中學物理科李力老師就選修3-1《電容器的電容》這一課題進行同課異構。
本節內容研究的儲存電荷的元件,但描述它的儲電能力的物理量比較抽象,是學生難以理解的一個知識,兩位老師針對它的來龍去脈,各自采用不同的方式,將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幫助學生突破這個概念。
我校謝老師的課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認識電容器、研究工作原理及探究儲電能力三個方面。首先,謝老師和學生合作演示了一個魔術——沒接電源的鐵盤卻能儲存電荷。學生產生了好奇心,緊跟著老師的步伐去了解電容器的充放電。為了讓學生“看到”并理解充放電現象,謝老師采用了 flash 表現的形式,將電子的移動以動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在理論分析的同時, 讓學生“看到”電容器充放電過程中電子的移動,最后再用 DISlab 數據采集器,讓學生“看到” 電流和電壓的具體變化,相信經歷了這樣三重“可視化”環節,學生對這一點必然是理解到位了。最后一個環節,謝老師采用探究的形式,讓學生研究電容器儲存電荷量的影響因素,采取巧妙的實驗,發現了描述其儲電能力的方式——比值定義法。謝老師這一環節,并沒有刻意灌輸概念,而是通過探究體驗,引導學生自發生成“比值定義”這一描述方法。
謝老師在生動講解
?
學生在體驗探究
省實李力老師是一名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雖然是“異地教學”,其風趣幽默的教姿教態迅速與學生們熟悉了起來。李力老師的教學,在“突破抽象概念”這一方面也是妙招多多。引入方面,李老師展示出一個攝影閃光燈,拔掉電池后居然還能閃光一次,這一意想不到的“矛盾”的現象,讓孩子們疑惑頓生。緊接著,李老師利用燈泡發光、數據采集器和動畫等形式, 同樣讓學生“看到”充放電的過程,不過,李老師具體處理方式有所不同,語言生動且簡練。在構建“電容”概念過程,李老師演示了電容器放電的現象,學生明顯感受到了電容器儲存電荷的數目與電壓有關,有了這個鋪墊,學生也會更好理解這個抽象概念。關于電容的決定式, 李老師也是多重手段突破,先讓學生通過探究實驗,感受電容的影響因素,再用演示實驗, 引導學生總結電容的影響因素。學生在大飽眼福的同時,也漸漸接受了電容這一抽象概念。
李老師在生動講解
?
學生專注于實驗探究
?
在評課交流階段,聽課老師們暢談了自己的感想和建議。大家一致認為兩位老師的課都達到了各自的設計目標,突破了這個抽象概念。但所用方法各有不同,謝老師主要以體驗探究為主,希望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生成這一概念;而李老師主要以“可視化”為主,將每一個現象都讓學生看到,讓學生感受到。省實的呂老師、曾老師和我校的王老師也對兩位老師的課提出了改進建議在交流過程中,我們一致認為,要切實做到在知識規律的教授中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學生的探究活動和體驗活動必不可少,只有像今天這兩節課這般地體驗,學生才能真正地從學習這些知識的過程中有所收獲。
?
?
省實曾老師在點評
?
?
?
?二中的王老師漫談感想
??
?
?
省實的呂老師在點評總結
?
思維的碰撞產生智慧的火花,在這次交流活動中,我們兩校物理科都相互學習,有所增益,這是我們兩所學校第一次交流,絕不是最后一次!